氣劍體一致的考題:
打面, 竹劍剛碰到面部時, 右足在那裡?
1)空中
2)右腳尖剛好著地
3)右腳掌整個著地
4)以上皆可
也許可以考慮另一種比賽制度:
時間五分鐘或10分鐘都可以
不限支數, 各自統計得分支數, 例如A對B, 如果A 時間內打中M.M.K.D.M.Ts, 則A得六分, B打中D.D.K, 則B得三分
個人賽就算總得分, 團體賽就五個人的得分加起來比
這種制度, 唯一的好處就是增加選手的主攻性, 提高比賽的精彩度
NBA 好看, 就是因為商業化, 防守上顯少用緊迫釘人, 鼓勵強力攻擊, 得分上>100很正常
缺點是:
1.團體賽以後不能用犧牲打了[ 指排序上用最弱的去對最強的, 想辦法只輸一支的方法], 會被打到爆
2.個人選拔賽[如 國手], 分組取一的話, 最肉的那位, 大家一定會拼命從他身上進補, 如果小熊抽到跟張中陽, 朱建維, 劉有元同一組, 他們晉級的關鍵就可能是我啦, 不是我被打死, 就是我放水, 讓其中一人打爆我順利晉級, 所以分組選拔此制度不可行
3.團體賽萬一有人棄權, 怎麼算? 0:3? 0:5? 還是0:10?, 如果是0:3, 那我對上宮崎時, 乾脆一開始5秒就佯傷棄權, 搞不好還更划算哩
其實, 最適合這種制度的是一些無關痛癢的親善試合, 例如, 道館訪問後的分隊比賽, 或是校友OB會的分隊聯誼, 實力差很多的, 也能好好玩5分鐘, 旗鼓相當的, 也不會怕輸, 在那邊搓麻將,
大家都能放心大顯身手, 賓主盡歡
比賽, 會危害劍道的發展, 就像聯考, 會影響學生的學習, 一直是很多劍道家關心的議題
昭和初年, 宮內省主馬頭 西園寺八郎 為了要慶祝昭和天皇登基, 決定廣邀天下武林高手, 舉辦 [ 天覽試合 ]
當時大日本武德會本部主任教授 內藤高治師範, 直言反對舉辦, 理由很簡單: 劍道應該是品行, 人格, 武德的教育, 辦這種勝負如此一分高下的比賽, 只會讓習武之人拘泥於輸贏, 光追求名聲, 技巧, 而忘掉武德的修持
西園寺八郎抬出天皇來: [ 這是勅命, 你能違抗嗎? ], 就這樣, 有了第一回的天覽試合, 回京都的火車上, 內藤師範留下了這句話:
[これで日本の劍道は終わつた]
當然, 日本的劍道並沒有因此滅亡, 天覽試合後來還辦了三次, 戰後的天皇杯(選手權), WKC…..等, 更將劍道從日本帶向全世界, 有心人士也很努力把劍道, 能否向柔道, 跆拳一般, 送入奧林匹克之門
但是, 我們現在的劍道, 是否還是 內藤高治, 高野佐三郎, 持田聖二 這些武道家們心中那個 [劍道] 呢?